航运市场

对一带一路的误解还有多少

发布日期:2017-05-17 17:15:04   |      阅读:1853 次   |   评论数: 0条

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全球进入“一带一路”峰会时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题演讲中提到的,丝路精神在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加入“一带一路”

然而如同亚投行一样,中国搭台,有人总是难免会酸溜溜的。就在论坛举办前夕,境外媒体仍出现了一些唱衰“一带一路”的噪音、杂音,并与国内某些舆论相呼应,代表性有:

1. 烂尾工程论。“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纪烂尾工程,因为资金短缺,债务负担,或国外反对。一些人拿“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比较,认为美国二战后以GDP和黄金储备占世界一半以上的雄厚实力才在西欧搞战后复兴计划,而中国实力还远不及如此,就在如此大范围的“一带一路”沿线的落后国家撒钱,不亏本才怪了。政府更替、政局不稳,的确引发中国高铁、核电走出去不顺,更是为此提供了口实。

其实,“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旨在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补全球化短板,推动全球化从部分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方向发展,不可能功亏一篑。

2. 伊斯兰威胁论。近日,微信圈里疯传一篇旧帖,标题是《中巴铁路开建曝出骇人消息:西部将有危机?》该帖的中心意思是,中巴铁路开通后将导致周边国家的穆斯林人口大量涌入新疆,中国将不堪重负。此帖有点宗教或民族歧视的味道。穆斯林不是铁板一块,更非洪水猛兽。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一带一路”新五胡乱华论。

这当然提醒我们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的人口问题,但事实情形绝非如此。唐朝皇帝都是鲜卑人后代,开放包容,不反而成就了中国的强盛吗?

3. 文明冲突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文明断裂带、版块交接处,被认为是不稳定之弧,蕴含巨大安全风险,将使中国陷入“文明冲突”境地。历史上,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突不断,如今走向“一带一路”国家,中国遇到宗教文化、社会法律、习俗民意的巨大反差和严峻考验,一些人基于历史经验唱衰“一带一路”。

其实,应辩证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很多国家处在欧亚大陆文明断裂带,但是在断裂之外我们也应看到文明的融合。比如阿富汗,处在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书所描绘的文明断裂带,但我们也看到伊斯兰教、佛教并存的现象,巴米扬大佛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因此,既要看到文化、语言的隔阂,比如中国与许多邻国彼此间心理距离远大于沿线国家与西方距离,也要看到民心相通存在千年之久,共同的历史记忆普遍存在。要挖掘被现代性掩盖的传统性,让历史的记忆在今天形成共鸣。

巴米扬大佛

4. 地缘冲突论。美国是海上霸主,认为海洋是通的,而陆上不通,搞互联互通情有可原。为此,美国的战略考量是鼓励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是希望中国陷入阿富汗泥潭,或进入其他地缘版块交接带和文明断裂带而不能自拔,力推“一带一路”与2011年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对接,希望中国去稳定阿富汗,最好陷进去。二是挤压俄罗斯地缘空间,引发中俄对抗。俄罗斯的宽轨铁路延伸之处就是其传统势力范围。中国修高铁和其他欧亚基础设施,就是在解构俄罗斯影响力,必将引发中俄冲突,美国可坐收渔利。这样,海上联合日本阻挠中国走向海洋,引导中国走向欧亚大陆与俄对抗,两面夹击,阻止中国挑战美国霸权。

其实,“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强调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实现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就是化解地缘冲突的有效途径。

5. 得不偿失论。重点是对中巴经济走廊的质疑:建造中巴铁路穿过世界屋脊,而且又是地震多发带,技术难度极高,即便可能,建造和维护的成本将极其高昂,而这个成本巴方不可能与中国分担;同时,中巴边境及其延伸地区基本没有工业,从目前边贸情况看,流通的商品大多是低端生活用品和简单生产工具,目前的喀喇昆仑公路完全可以承担运输任务,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向巴运送货物,自然会选择经济上要便宜得多的海路;还有,中国长期对巴国民实现签证限制政策,而南疆喀什又是新疆安全最敏感地区,开通铁路大规模创造客流,并不符合中国的安全利益;第四,中巴铁路通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这是印巴之间有领土争议的地区,冷战时我们建喀喇昆仑公路可以不顾及印度的感受,但在今天,如果我们穿越巴控克区建造铁路,中印关系必将受到极大损害,这不符合中国的南亚整体战略利益。中巴铁路的设想确实不切合实际,不具可操作性。

其实,这只是就事论事,只从中巴经济走廊本身看问题,只算经济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只是修中巴铁路,而是综合工程。这种说法也没有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战略效应和对巴国内脱贫致富的巨大效应。

6. 不可持续论。中国经济下行,国内精准扶贫压力山大,一些人便质疑为何不扫一屋而去扫天下,认为“一带一路”经济风险大,不可持续。举例来说,国内高铁只有京沪高铁才赚钱,质疑建设那么多高铁的债务负担,更质疑高铁走出去的必要性。

其实,高铁的正外部性是他们没有看到的,即建设高铁带来的沿线房地产、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是西方经济学所忽视的。因此,算“一带一路”账,不能只算经济账,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来算。按照经济学家统计,中国只需要6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就够了,中国3-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大头都是应用来投资的,这与扶贫开发的钱或国内其他财政投入不是一回事。

总结起来,唱衰“一带一路”,除了认知水平未跟上新时代,用单一学科和过去经验来分析“一带一路”,以偏概全外,还展示出各种唱衰者的灰暗心理,代表性有:

——医生心理

“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应用盖伦的策略,就是预言最坏的结果……如果病人死了,医生的预言就得到了验证;如果病人康复了,医生就仿佛创造了奇迹。”路易·N·马格纳(Lois N. Magner)《医药的历史》中这句话,揭示了不少唱衰“一带一路”的学者心理:利用吃瓜群众的担忧,引人注目,显示自己高明。

——算卦心理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风险并存心理,算中显得高明,算不中是说你侥幸。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有句名言“人类永恒的愚蠢是将莫名其妙的担忧等同于智力超群。”这种算卦心理铸就了这类人的虚荣心,是最大的虚伪。

——士大夫心理

指点“一带一路”,显示自己冷静、理性,不惜辱骂宣扬“一带一路”正能量之士为鼓吹手。老百姓拿这些人与历史人物比,而他们则通过移情法,混淆视听。

——酸葡萄心理

自己国家没有中国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或者一般意义上说没有中国模式,于是小题大做唱衰“一带一路”,显示自己不参加“一带一路”是正确的,自我安抚作为局外人的心理。

——殖民心理

一些国人迄今仍有被殖民烙印,鸦片战争情结浓厚,不相信中国能搞成“一带一路”——二战结束时美国实力如此超群,才在23个欧洲国家搞了个马歇尔计划,中国有几个子儿,能帮64个国家搞经济?推而极致,甚至对中国人带有种族主义歧视,希望中国继续并且永远韬光养晦。更有学者宣称:美国都在韬光养晦,中国为何对外撒钱?!还有些外国人以殖民体系为参照,散播“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的谬论。

——看把戏心理

一些对华不友好的人巴不得搞不成。如果出了事故,正好安抚他们的阴暗心理。可以说,对“一带一路”建设抱有看把戏心态,唯恐不出问题。

——嫉妒心理

嫉妒那些研究“一带一路”而抛头露面的人,后悔自己下手晚了又于事无补,只能唱衰、攻击相关人、事,发泄沮丧。当然,其中不乏弗洛伊德说的童年记忆,以前的过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草,宣称“一带一路”形成绿祸,造成“新五胡乱华”。

“一带一路”全家福

当然,要区分善意提醒、客观分析与唱衰的区别,不给质疑者扣帽子,大凡看好中国前途的就看好“一带一路”,反之对中国没信心,用西方为参照系的,往往看衰“一带一路”。当然,“看衰”上升到“唱衰”,还有个过程,最终只是少数人执迷不悟。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承载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一些人用一些现实的困难和莫可名状的担忧,吓唬别人,安抚自己。种种言论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主要向美国开放”的阶段,美国没表态,缺乏主心骨,或担心引发与美国的冲突,唱红TPP而唱衰“一带一路”,甚至认为从盯着西方发达国家到跟穷国混,开放的档次降低了。

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一带一路”时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处理好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务实推进和舆论引导的关系,国家总体目标和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各种唱衰“一带一路”言论,不能说出发点都不好,但多半就事论事,将个案等同于整体,将“一带一路”视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没有准确、全面理解“一带一路”,而是以西方视角、过去经验的臆断,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还不自觉配合、呼应了国际上的“一带一路”威胁论,可以休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分获“2015年中国好书”、“2016年中国好书”,新著《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

来源:观察者网 王义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