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单是企业要素,吸引更多的致力于提供专业技术和公共服务的海事组织集聚,是上海的海事魅力所在,也是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
航运之于上海,意义不言而喻。未来五年,上海以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在国际海事“东移”的大背景下,中国日益崛起并向海洋大国迈进,加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等措施,上海已成为吸引全球航运企业、组织和机构聚集的亮点城市。
1月份,全球最大海事技术专业学术团体——国际海事工程与科技协会(IMarEST)到访上海,与航运业界、学界、政府界人士面见交流,并寻求进一步在上海建立IMarEST分支机构。作为全球海事技术领域最大的非政府组织,IMarEST致力于提供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海事技术和公共服务,推动国际海事业健康发展。
缘何选择上海,又如何看待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IMarEST到访上海之际,《航运交易公报》记者采访了IMarEST总裁Jane Smallman和亚太区负责人David Kelly。
IMarEST落户上海自贸区
IMarEST以其专业、严谨的学术活动而著称,拥有世界顶级体系化的专业领域技术期刊、杂志和出版书籍、最大的行业虚拟图书馆,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与航海工程和科学技术领域知识分享的国际组织。IMarEST在128个国家拥有超过2.1万名成员,分布全球各国的IMarEST科技兴趣讨论组代表了国际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前沿的技术话语权和潮流。基于专业、中立、客观的组织立场,IMarEST拥有国际海事组织非政府组织咨询机构席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察员席位、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询机构席位。
作为国际性学术团体,IMarEST授权制订海洋工程及海事科技领域的教育标准,中国高等海事教育学校——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分别于1997年和2014年通过了IMarEST国际体系认证。
David Kelly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IMarEST今年以来在中国开展业务,是基于一家组织自身的发展需求,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建立与中国海事业界联系的最佳时机,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服务带到中国。就中国市场而言,上海作为中国的国际航运中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东方伦敦”的竞争中,新加坡是绕不开的存在。在亚太地区,IMarEST在新加坡已经开展了7年的海事技术服务。在David Kelly看来,上海与新加坡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是国际航运集聚地,当地政府对海事产业提供很强的支持力度,同样上海也有巨大潜力,比如在去年,中国大型的国有航运企业纷纷将总部移至上海。上海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上海现有的航运要素集聚的优势,都是吸引IMarEST到上海开设分支机构的魅力所在。
David Kelly指出,海工建造企业在新加坡较为集中,相关的海事服务和金融服务比较发达;上海的海事业多与船舶工程相关,在上海周边聚集了很多大型船企,在船舶制造方面有集中度和关注点。Jane Smallman补充称,但上海相较新加坡规模更大,这就意味着产业发展的空间也就更大、机会更多。因此,基于市场需求不同,IMarEST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分享,也将有所侧重。在David Kelly看来,虽然目前整个航运业处在低周期阶段,但船舶管理和船员服务仍然具有机会。作为一家会员制的组织,近年来IMarEST的会员数量也有一定增长。越是在行业低迷时期,企业想要生存,就越需要提升其专业度,IMarEST将为企业提供卓有成效的支持。
MFEC助力国际高端 航运要素集聚
据悉,IMarEST来上海寻求业务发展得到了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MFEC)的支持,在不久的将来,双方将展开深度合作。MFEC是中国首个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于2014年10月项目启动,去年9月落地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央企总部区。
MFEC被寄希望于成为“劳氏咖啡屋”在上海的复刻版故事,17世纪,“劳氏咖啡屋”曾助力伦敦成为地位稳固的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航运要素的加快布局和聚集,也对上海提出了新的考验。特别是上海航运业的软环境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难以为投资者提供成熟的产业服务,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显示,这种“一站式”服务对航运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作为中英合作的典范,MFEC通过打造“一站式”航运服务综合体,吸引航运和金融产业链上的高端机构入驻,辐射整个亚太航运市场,并为整个行业和入驻企业大幅节省运营成本,带来更多商业和发展机会。据悉,IMarEST将在MFEC入驻。
就此次与IMarEST的合作,MFEC执行主席张兵华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IMarEST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海事服务非营利性组织,可对航运企业的专业化培训和航运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提升提供帮助,这也与MFEC的发展初衷是契合的。
伦敦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高地,全球70%的航运保险、25%的航运金融和90%以上的海事仲裁都发生在伦敦。中国的高端航运服务业仍有待发展,上海也力争在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在Jane Smallman看来,国际航运中心建成的标准是综合性人才的配套。
提升高端服务能力
在全球航运业界看来,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事实上,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并推行负面清单制度以来,国际航运业便开始大步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大面积扩围,利好航运业发展的政策“先试先行”,国际航运要素也开始集聚。
2015年,自全球第一大国际船舶管理企业英国威仕集团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以船管企业为代表的航运业相关投资就悄然在上海掀起小高潮。根据上海浦东新区航运办资料,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集聚外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效应。此外,数据还显示,目前上海浦东新区集聚各类航运企业6000多家,涵盖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服务、科研教育培训等多领域。
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存有政策执行短板,导致高端航运业整体服务未有实质性改善。有媒体报道,尽管多家国际船管企业已揭牌成立,但截至目前,因国内相关政策与国际惯例存在衔接问题,如海员外派资质存在瓶颈、船员个人所得税偏高、代收代付税负成本较高等,鲜有实际经营活动。诸如此多种问题,伴随着国际航运资源在上海集聚,逐渐浮出水面。
海事业作为一个全球性行业,要求高度开放型和包容性。去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涉及的航运服务业包括水上运输、船舶代理、外轮理货、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保险公司、港口公用码头设施的建设与经营,中国航运服务业对外资将更加开放。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面对各方压力、短板和竞争,上海如何作为,值得期待。不单单是企业要素,吸引更多的致力于提供专业技术和公共服务的海事组织集聚,将是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港口硬件,还是海事技术公共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所承担的是“一带一路”沿线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的海路畅通和经贸繁荣。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