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海集运运营的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中海集运“环球号”
12月8日周一,这艘全新的中海集运“环球号”离开上海港驶往欧洲,开始了它的首航。“环球号”可装载1.91万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或业内所称的1.91万TEU),由韩国现代重工集团建造,隶属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集装箱船只,长400米,宽59米,单是其尺寸就已跻身目前世界最大的运营船舶之列。如果不计算纽约帝国大厦楼顶的天线塔,那么该船的长度比帝国大厦的高度还要多出20米。
但中海集运“环球号”绝不仅仅是一艘巨轮而已。其巨大的尺寸同样反映出过去十年间航运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了实现燃油和人工方面的规模效益,航运公司建造的船只越来越大,而这一变化重塑了整个行业。这种资本密集型战略正在把小竞争者挤出市场,也在促使此前长期抵触整合的航运界开始了全行业的整合,同时也对全球海运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十年间,巨型船舶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开始引领集装箱船运市场。2003年,深圳东方海外的巨型集装箱船曾经征服了当时的市场,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其8063标箱的容量已不足为奇。
全球金融危机和不断攀升的燃油价格也是船只尺寸变大的推手。集装箱船的运价在90年代至21世纪早期达到历史高点后,于2008至2009年间随着全球贸易的萎缩出现暴跌,各地造船厂的订单都被陆续取消。
随后,虽然订单量再次回升,但几乎所有的订单都是巨型船舶。比如,韩国现代重工的报告表示,自2010年起它们已建造了82艘容量超过1万标箱的船只,但只有5笔容量为5000标箱的订单。
可以预想,这些资本密集型的大船已经集中在规模最大的海运公司手中。行业刊物《中国船运》编辑主任萨姆•钱伯斯说:“要和大佬们玩,你就得花大价钱”。德鲁里海事研究公司2014年7月的报告显示,地中海航运运营的船只当中容量超1万标箱的有696艘,马士基有433艘,达飞有363艘。
大船效率的提高对于个体承运人和全球大环境来说都有益处。其单个集装箱运输所耗燃油仅为老船只的50%,保险和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一半多。和较小的船只相比,一艘巨型船舶同样需要20多个船员,但运力却是小船的三倍。
巨型船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则没有那么乐观。德鲁里供应链研究高级经理赛门•希尼说:“供求方面,行业遭遇了我们所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冲击”。大的运输公司通过“减速航行”的方式来削弱过度供给造成的影响,即刻意地让船以正常航速的一半来航行,既控制运力,也进一步节省了燃油。
由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或在速度上做文章,小型运输公司的处境迅速恶化。全球排名前十之外的运输公司仅运营着几十艘巨型船,有些甚至连一艘都没有。其中的一些公司被迫投入他人的怀抱,比如4月份赫伯罗特就并购了南美轮船。此外,货运共享协议也是行业整合的另一种形式。到2015年初,仅四大海运联盟就可以完全控制亚欧集装箱业务。
行业观察者说,中海集运“环球号”世界第一的称号可能不会长久。《中国海运》杂志的萨姆•钱伯斯预计,2015年初可能会出现2万标箱的船只订单,以目前亚欧航线基础设施情况来看,未来制造2.4万标箱的船只也是可行的。而这意味着,产能过剩的局面将会长时间持续,同时也会为全球的小型运输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巨型船舶中尺寸最大的都只能在亚欧航线上运营。像中海集运“环球号”这样尺寸的船已经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而以目前的设施水平,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港口也都无力接纳这样的船只。巴拿马运河扩容工程目前正在进行,投资集团香港尼加拉瓜运河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也准备在尼加拉瓜开发建造一条运河。巨型船舶所产生的涟漪效应已波及世界各地,因为它迫使老船和小船退出亚欧航线的运营,并造成了运力的膨胀和运价的普降。
译者:Donna 审稿:李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