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混血儿、法国籍的王保本老人生前讲述他和妻子的爱情故事
王保本和妻子年轻时的合照
他曾在寒冬跳黄浦江示爱,妻子失忆后他陪着回到金坛居住,摄下金坛20年城市变迁
他还为她保守了一辈子的秘密——其实他早就知道“亲生女儿”是领养的
在金坛市档案馆,珍藏有一张光盘,这张光盘以近乎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金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巨大变迁。
金坛市档案馆副馆长蔡俊介绍,这张光盘原来的名字叫“JIN DAN CHINA”,是由几十盘录像带整理而成,拍摄者是一名法国人。
这就让人心生好奇:为何这名法国人要来到中国?他为何单单对苏南这个小县城——金坛感兴趣?
在记者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一段令人动容的60年浓情跨国恋渐渐清晰。
【档案里的故事】
一份珍贵的金坛变迁影像
记录了过去20多年里金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在金坛市档案馆,扬子晚报记者得以看见该馆精心珍藏的这张光盘,将它的复制盘打开一看,过去20多年间我们熟悉、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城市光景,像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般开始展现。
“它堪称金坛过去20多年的变迁记”,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坛人,蔡俊副馆长对录像里的场景远比记者熟悉,“当看见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时,更感到记录的价值和可贵。过去20多年是金坛急剧变化的20多年,幸亏有这名法国人帮忙记录。此前,有关金坛这一段历史的影像资料是空白。”
这名法国人有个中文名字叫王保本,1926年生,来到金坛时已将近60岁。他开始是住在县第二招待所(现在的樱花大酒店)。这位老人每天的爱好是骑着摩托车、带着摄影机,在金坛的大街小巷转悠。20多年来,老人手中的“武器”也从最初笨重的肩扛式,一路“升级”,最后是便携的迷你DV。
和一般中国人的拍摄习惯不一样,王保本拍摄的影像少有自然风光,他的镜头对准的是金坛的方方面面。蔡俊印象最深的一个场面是王保本拍摄的一个露天菜场,那是金坛上世纪80年代一个著名的菜场,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王拍摄的画面里,菜场人来人往,卖各种蔬菜的小贩,路边上还有一个卖老鼠药的。“就跟记忆中的一样,特别有生活气息。”
作为一个“老外”,王保本给城市建筑的画面不多,他的镜头里大多关注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1991年5月25日,他花较多时间拍摄了一辆拖拉机如何费力从泥坑里脱困的情形。当时金坛的城郊,少有硬化的路面,一旦遇到下雨,路面便泥泞不堪,尽管有不少人帮忙推车,这辆拖拉机一次次咆哮着要冲出泥坑,但却一直在原地打转。
这样的场面对王保本而言很是新鲜,他饶有兴味地拍摄。20多年过去后,人们再看这样的镜头,想必也同样感到亲切,这应是金坛乃至中国交通发展历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缩影。
【故事里的人物】
一个喜欢金坛的“乐活老外”
20多年前,他穿个花裤头和一群孩子快乐玩耍
在王保本留下的影像里,也有他自己的身影。那是他和一群中国的孩子们玩耍时,他托别人拍摄的。这些画面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场地中央则是一个身着黑色衬衫、下着鲜艳天蓝色短裤,头发乱糟糟的快乐老人,他就是王保本。在20多年前,如此艳丽、紧绷的短裤,估计没几个中国老人敢穿。
看得出,王保本非常享受自己的“金坛生活”。“可惜,这个快乐的老人现在已经不在了”,蔡俊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蔡驱车带领记者来到金坛市指前镇公墓,记者没想到一个法国老人竟然会在中国终老。在公墓的一角,王保本的墓碑竖立,其上分别用英文、中文写着墓主人的名字。老人于2010年5月13日过世。
这位法国老人为何对金坛情有独钟?蔡俊说,他一开始也觉得奇怪。最初认识王保本是因为一个打网球的朋友,这位朋友介绍说县城来了一个法国老头,特别喜欢打网球,但金坛会打网球的人几乎没有,结果这位老人热情地“教学”,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他还自费买了不少网球拍送人。
这位朋友告诉蔡俊,除了会打网球外,这位法国老人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摄影。从20多年前开始,便一直连续不断拍摄金坛。出于对档案工作的敏感,2007年3月,蔡俊带领工作人员找到这位老人,并告知金坛市档案馆想收藏他过去这么多年拍摄的影像资料,没想到王保本非常高兴,一口应允,非常慷慨地把几十盘大大小小的录影带交给了金坛市档案馆。
在跟王老的交流中,蔡俊得知,这位说着一口生硬普通话的老人是个混血儿,父亲是山东烟台人、母亲是俄罗斯人,而他本人在年轻时便取得了法国国籍,并且一直生活在法国,直至退休前后才来到中国。
“你为何对金坛如此感兴趣?”第一次见面时,蔡俊向王保本发问。
【人物更有故事】
一段鲜为人知的跨国之恋
寒冬腊月里,他跳进黄浦江示爱,她不再犹豫
“没想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录像带背后,竟然还隐藏了一段令人动容的跨国之恋。”蔡俊告诉本报记者。
王保本告诉他,上世纪40年代左右,作为外国海员的他曾在上海短暂生活,住的地方靠近黄浦江。在他住的那个小弄堂里,还住着一位漂亮的蒋小姐,狭窄的弄堂里,两人经常会碰面。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渐渐熟识并相爱。
没想到这段异国恋遭到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蒋小姐的母亲,认为王保本是个混血儿,“不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人”。一次,两人在黄浦江边约会时,又谈及“父母反对”这个恼人的话题,结果年轻气盛的王保本一下子跳进黄浦江以表真情,要知道当时是寒冬腊月,当湿漉漉、冻得瑟瑟发抖的王再次出现在蒋小姐面前时,蒋被打动了,两人最终结合,并于1949年1月到了台湾。
这位蒋小姐名为秀珍,正是金坛人。当年因为做童养媳,受不了金坛婆婆的虐待,被外婆带到上海,在一家纱厂当学徒。值得一提的是,和王保本结识并成婚后,可能连蒋秀珍自己都不知道,她比王要大7岁多。
在台湾生活没几年,两人有了一个女儿,同时王保本在法国一家渔业公司找到新工作,随后一家人搬至法国,从此在那里定居。在法国生活的30多年里,作为海员的王保本经常需要随船周转于世界各国,但公司上下所有人都知道,王保本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到哪里,他几乎都会带着妻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保本临近退休,因为蒋秀珍一直念叨着故乡,两人便回到了金坛。从此开始,王先生夫妇俩每年生活总是三个月在台湾,三个月在美国,三个月在法国,三个月在金坛。而在最后几年,因为蒋秀珍腿脚不方便,基本定居在金坛。
因为经常跟法国的朋友说他生活的地方是如何如何的漂亮,法国朋友不太相信,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保本开始用摄像机拍摄金坛。不成想,无意中完成了记录金坛20年变迁的“光荣使命”。
一辈子为妻子守护的秘密
她始终都不知道,其实他早知道女儿是领养的
那位王保本一辈子挚爱的“蒋小姐”如今怎么样了?在蔡俊的带领下,记者前往王在金坛生活的指前镇,然而住在这栋房子里的已不是“王太太”,对方告知,蒋秀珍老人也于今年4月去世。
记者不免有些怅然,多番打听后得知,在最后的几年光阴里,王保本和蒋秀珍两人的身边是他们的外甥女李文英在陪伴。记者随即赶去探访,不巧的是,李文英有事去了北京。在电话里,这位王保本和蒋秀珍指定的继承人介绍了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同他们年轻时热烈的爱情一般,两位老人的晚年是另一番令人称羡的恩爱。
2003年,蒋秀珍在台湾突发脑梗,经多番抢救好不容易救活,但一下子记忆力全无。王保本将妻子送回她一辈子念叨的金坛并从此定居下来,为了照顾好太太,除了李文英外,王保本还请了两个保姆帮忙照顾。而蒋秀珍,尽管已经失去几乎所有的意识,唯独对丈夫的名字记得刻骨铭心。
“巴布是谁啊?”当王保本过世后,李文英经常拿着姨父的照片含泪问姨妈(巴布是王保本的英文名,蒋一直如此称呼丈夫)。蒋秀珍回答:“巴布是我的先生”;“巴布去哪儿了?”“巴布抽大烟斗去了”——王保本一直喜欢抽大烟斗。
李文英说,姨父生前有一次曾神秘兮兮地对她说:“我有一个秘密”,“海伦其实不是我亲生的女儿”。原来,他和蒋秀珍婚后一直没有小孩,但有一年他出海7个多月返家后,妻子告诉他生了一个女儿。这是因蒋秀珍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小孩,生怕丈夫不再爱她了,在台湾领养了一个女婴“冒充”。
王保本心知不太可能,而且其他海员的家属也告诉他,在他出海期间,未见蒋秀珍大过肚子。但深爱妻子的他不动声色,视海伦为自己亲生,精心把孩子养大,后来海伦定居到了美国。
直至过世,蒋秀珍都不知道,其实丈夫早已知晓了这个秘密。 来源:扬子晚报
|